年度报告摘要-2024 |
The U.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 was created by the United States Congress in October 2000 with the legislative mandate to monitor, investigate, and submit to Congress an annual report on the national security implications of the bilateral trade and econo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to provide recommendations, where appropriate, to Congress for legislative and administrative action. | 美中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USCC)由美国国会于2000年10月设立,立法机构授权其监测和调查美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双边贸易和经济关系可能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的影响,并每年就此向国会提交一份年度报告,同时就相应的立法和行政管理举措酌情向国会提出建议。 |
Index / 索 引
引 言 | ||
内 容 提 要 | ||
第 I 部分: | 年 度 回 顾 | |
第 1 章: | 美中经贸关系(年度回顾) | |
第 2 章: | 美中安全与外交事务(年度回顾) | |
第 II 部分: | 技术和消费品机遇与风险 | |
第 3 章: | 美中在新兴技术领域的竞争 | |
第 4 章: | 不安全和不受监管的中国消费品:执行进口法规和法律的挑战 | |
第 III 部分: | 竞争与冲突 | |
第 5 章: | 中国与中东 | |
第 6 章: | 平整美中竞技场的关键性经济策略 | |
第 7 章: | 中国的新型控制、动员、适应措施 | |
第 8 章: | 中国不断演进的反干预能力及印度-太平洋盟友的作用 | |
第 IV 部分: | 台湾和香港 | |
第 9 章: | 台 湾 | |
第10章: | 香 港 | |
委员会2024年的关键性建议 | ||
委员会2024年建议的综合清单 | ||
第 II 部分: | 技术和消费品机遇与风险 | |
第 3 章: | 美中在新兴技术领域的竞争 | |
第 4 章: | 不安全和不受监管的中国消费品:执行进口法规和法律的挑战 | |
第 III 部分: | 竞争与冲突 | |
第 5 章: | 中国与中东 | |
第 6 章: | 平整美中竞技场的关键性经济策略 | |
第 7 章: | 中国的新型控制、动员、适应措施 | |
第 8 章: | 中国不断演进的反干预能力及印度-太平洋盟友的作用 | |
第 IV 部分: | 台湾和香港 | |
第 9 章: | 台 湾 | |
第10章: | 香 港 |
Introduction / 引 言
2024年,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继续推行以技术为中心的战略,推动军事的快速现代化,扩大内部的政治监控和对异见的压制,并在国际舞台上宣扬中国的政治和经济议程。与此同时,在国内房地产市场崩溃、消费需求疲软、债务和就业挑战不断升高的情况下,中共领导层继续通过非市场作法积极推进其经济、政治、及安全目标。习氏显然已经认为,这些方法不仅对于确定他的领导地位和确立中国的全球角色至关重要,而且对于解决其固有的经济弱点及进一步加强中共对经济和社会的控制也必不可少。自上而下的集中方法让人想起毛泽东时代的威权主义。由于异议渠道所剩无几,而且政治制度要求对领导个人绝对忠诚,如果习氏决定采取可能会引发灾难性冲突的行动,任何人都不可能劝阻他。
中共巩固经济控制的努力体现在许多方面:系统性地限制获取国家金融和经济数据以及尽职调查和安全控制所需的基本公司数据,对于在中国经商的外国人构成安全威胁,持续向外国政府合作伙伴施压,要求他们以人民币进行贸易,以及集中资源支持国有企业(SOE)。尽管习氏一直强调中小企业在提供就业和加速创新方面的重要性,但数据显示,中共的后疫情政策加强了国有企业的地位。从2021年6月到2024年6月,在中国交易所上市的前100家公司中,国有企业的总市值份额增长到54%,从$2.7万亿美元增至$3.2万亿美元。在同一时期,非公有企业的市值份额下降到33%,总收入停滞不前。虽然增加资源流入国有企业可能符合中共的短期利益,但其它挑战仍然存在。过去两年,中国高校毕业的学生数量达到创纪录水平,他们发现市场提供的职位要么不是自己期望的,要么就是需要自己不具备的技能。
习氏不听取许多经济学家和金融领导者的建议,只采取有限的措施来开放市场、刺激消费和信心。作为替代,中国正在加强其长期以来扭曲市场的政策,即对目标行业进行大规模补贴,这一次重点关注高科技制造业,以释放“新的优质生产力”,并通过出口和传统的倾销方式创造更多收益。中国的战略旨在加强自给自足,并在关键领域——包括但不限于先进和传统的半导体芯片、航空、先进电池、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取得全球主导地位,此外还打算更深刻地融入全球供应链,继续增强其它国家在各种商品和材料上对中国的依赖。随着美国及其合作伙伴进一步限制中国获取军事和军民两用技术,并着手解决其公然无视全球规范和国际协议的问题,中国正在将生产转移到海外以规避限制,同时扩大其自身获取关键矿产、市场、关键性的支持技术和工具、以及劳动力的渠道。由于其补贴商品损害外国竞争对手,中国的作法是以牺牲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为代价。
2024年,美国、加拿大、及欧盟加大了审查投资进出流动的力度,加强了贸易调查和执法行动,并实施了出口管制和制裁。最近的力度加大反映出各方日益增加的担忧,包括对于中国的掠夺性和债务陷阱式的行为、对我们国防能力至关重要的各种资源的控制、以及中国在多个市场领域的主导地位的扩张。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国家也启动了贸易补救调查,对进口自中国的产品征收新的关税。不过,这些反应在很大程度上不协调,尽管各个国家和国际机构都在努力应对中国经济的规模、其在全球供应链中的融入、以及其对世贸组织和其它国际协议和规范的蔑视。
中国一直试图加强其国际地位,通过双边胁迫手段与特定国家达成经济、贸易、及安全协议,并通过操纵国际和地区机构赢取对中国政策立场的集体支持。有显著性的举动是中国积极采取胁迫手段,劝说其它国家发表声明,支持其在台湾、西藏、新疆等问题上的立场。在最近举行的三年一度的中非合作论坛上,55个非洲成员国中的53国代表通过了一项宣言,承诺支持中国为“统一”台湾而作出的“所有努力”。根据波士顿大学全球发展政策中心发布的中国对非贷款数据库,53个签署国中至少有49个已获得中国或其信贷机构的贷款承诺。
中国追求“多极化”的目标是创造这样一个世界,在其中美国及其民主盟友将被削弱和限制,而中国、俄罗斯、伊朗、北韩等国家可以威胁邻国而不受约束,可以无视任何普遍认可的规范或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2024年,北约对中国提出了迄今为止最强烈的批评,称其是俄罗斯-乌克兰战争的“决定性推动者”。中国继续为俄罗斯侵略乌克兰的战争提供大量支持,通过出口重要的两用产品来为俄罗斯军队提供动力,同时保护俄罗斯的经济免受国际制裁。对于伊朗也是类似的情形,中国的石油购买量约占该国政府预算的90%,让德黑兰能够为各种恐怖组织和其它地区代理人提供资金。
在印度-太平洋地区,中国的侵略行为不断扩张。除40多年来首次向南太平洋试射洲际弹道导弹以外,中国还在台湾周边进行了大规模军事演习,中国海警首次参与其中。中国对菲律宾船只采取违反国际法的暴力行动,试图阻止菲律宾专属经济区仁爱礁的补给。在东海日本管辖的尖阁群岛附近水域,中国还提增了入侵频率、船载武器装备、进入其中的船只数量。这些行动是令人不安的压力持续升级之趋势的组成部分,目的是主张中国对整个地区的权威和控制。中国的作法强化了美国与该地区盟友和伙伴加强安全合作和基地使用安排所作的努力。
随着中国继续追求其取代美国成为全球领先大国的目标,习氏巩固个人权威的作法增大了误判和冲突的风险。习氏试图通过进一步加强其对中共的控制、以及中共对政府、军队、社会的控制来弥补中国糟糕的经济表现。习氏继续清洗国家安全机构的高级官员,并对普通党员施加更严格的纪律措施。在香港,通过实施新的国家安全条例,中国进一步压制了这座城市曾经充满活力的公民社会氛围,加强了大陆对其的控制。
展望2025年,即使中国经济陷入困境,中共仍将继续追求其地缘政治野心,加强党国体制,试图让其财务状况“能抵挡制裁”,以在冲突发生时削弱西方的影响力。美国引领某种明确协调的努力、建立志同道合的国家间联盟、更加紧密地协调贸易和投资政策,是应对中国野心的重要一步。美国需要加强与盟友和伙伴国之间的合作,在国内和国际上就捍卫我们的共同利益和价值观所需的全方位政策达成共识,以抵御中国及其伙伴国的威胁,因为他们正在寻求增强实力、扩大其影响、重塑全球规范,以反映其独裁政权的利益。
Executive Summary / 内容提要
第 I 部分:年度回顾 / The Year in Review
第 1 章:美中经贸关系(年度回顾)
中国经济在2024年实现了增长,尽管增速远低于疫情之前。中国官方全年都推出了刺激措施,包括9月和10月的一系列公告,这些措施可能会在短期内促进经济增长。虽然最新一轮刺激措施有可能跻身中国为应对当前危机而采取的最大规模刺激措施之列,但与中国经济挑战的范围相比,这些措施的规模还不够,而且其长期影响也值得怀疑。房地产行业崩溃的后果仍然是中国最大的国内经济逆风,也是地方政府财政虚弱和消费支出疲软的根源。官方仍然专注于减轻系统性经济风险及实现房地产泡沫的可控收缩,而不是扭转该行业的衰退。尽管中国的政策制定者一再表示他们打算增加服务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但实际上,中国已经倍速成为其传统制造和出口模式的变体。中国增加了政府补贴,并针对受青睐的行业——尤其是涉及先进技术的行业——给予供给侧刺激。中国共产党优先推行供给侧政策,旨在进一步加强中国的制造业基础,提增自给自足能力,同时加强党国对国内资本配置和全球供应链的控制,增大其它国家对其的依赖。虽然此战略让中国成为太阳能电池板和电动汽车等商品制造和出口领域的领先者,但中国过剩产能的出口正导致其主要贸易伙伴越来越激烈的反击,以及美国、欧盟、其它国家对其征收关税。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的不确定性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了对华投资的压力。美国进口转向墨西哥、越南、其它经济体表明,贸易可能正在从中国转向更广泛的多元化。由于其刻意重组供应链以避免美国关税,许多从第三国进口的产品仍含有原产于中国的零部件和材料。
中国加强了与世界其它国家的经济合作,力图推广其替代性的经济发展与合作框架。中国无视美国主导的制裁方案,继续向俄罗斯提供物质支持,伺机赢得能源特许权并推广替代支付系统。与此同时,中国调整了其旗舰项目“一带一路”计划,以减少其违约风险。中国再次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贷款,不过这一次主要是以紧急救援贷款的形式,保住那些负债累累的国家,而不是为新的基础设施项目提供资金。随着发达经济体实施关税,中国正在将制成品出口转移到新兴经济体,扩大其与发展中国家的双边贸易顺差。部分新兴经济体担心从中国进口的增加对自身发展前景的影响,已启动贸易调查或征收关税以保护国内产业。
关键性的调查结果
- 中国当局在中央、区域、地方层面重申并扩展了对经济的控制。中共总书记习近平对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愿景是政治驱动,与西方经济正统观念不同。
- 经济增长持续放缓导致中国更加依赖特定的增长动力,将资本分配给那些目标行业,出口过剩产能以维持增长。
- 中国继续依靠制造业和出口来推动增长,同时也尝试提升价值链,生产和出口高科技产品。这种增长战略假设世界其它国家将继续以牺牲国内制造业和技术部门为代价来吸收中国的过剩产能。
- 中国已从注重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转向以新兴技术的“更高质量”生产为目标的战略。中国希望成为高科技产品的主要生产国,那将让其能够避开系统性的经济问题,增强其全球经济地位和国家实力。
- 房地产行业仍然存在重大风险,这些风险已经对中国经济产生了严重影响。中共在2024年为房地产行业推出了新的支持措施,并帮助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为到期债务再融资。然而,未完工房屋的规模及地方和区域政府的大量债务远远超过用于财政支持的资本金额。这些问题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拖累经济表现,因为不少家庭正在等待已为之支付大量首付款的公寓交付给他们,而开发商债券违约通过金融业反噬回来。
- 虽然中国衡量青年失业率的数据最近有所改善,但受过大学教育的年轻人对自己的个人财务状况越来越悲观,因为他们继续进入的这个劳动力市场看重他们不想要的制造业工作并强调他们不具备的技能。疫情后的增长放缓连同有针对性的政策打击削弱了部分消费技术和其它服务业,这些行业先前雇佣了大多数年轻人。如果说中共的社会合法性是建立在实现经济增长和创造机遇的基础上,那么青年失业率的上升使这一合法性遭受到质疑。
- 中共指令国有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进行干预以支撑股市,并以优惠条件向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发放信贷。只要这些措施仍然是常规作法,中国家庭就会继续怀疑通过被动的长期国内投资机会来创造财富,从而迫使他们将更大比例的收入存起来。中国投资机会的不确定性削弱了其刺激消费的努力。
第 2 章:美中安全与外交事务(年度回顾)
2024年,中国试图通过在国外实施胁迫和说服策略相结合的方式、以及在国内继续加强政治控制,来减轻内部和外部风险。在国际上,中国试图将自己宣传为最有能力解决和预防冲突、代表中低收入国家、促进经济增长的世界领导者,同时也明确表示反对美国的政策和联盟关系。在其与美国的外交中,中国试图利用在具有共同利益的某些狭隘领域开展双边对话的承诺来破坏其臆想的美国战略竞争政策。中国还意图加强与欧洲的关系,鼓动跨大西洋联盟的内部分裂,但其强化对俄罗斯的经济、军事、外交、及政治支持,继续毁坏着其自身的信誉。与此同时,中国越来越多地向针对西方盟友发起军事行动的国家提供支持和资源。中国对伊朗和北韩破坏全球稳定的行为视而不见,并表现出利用中东紧张局势获取地缘政治利益的意愿。总体而言,对于其它国家为保护自己的经济和人身安全所作的努力,中国的反应是称之为敌对、排外、破坏稳定。在南海问题上,中国采取了更危险、更暴力的行动。中国还更努力地说服太平洋各岛国在一系列问题上采取北京所青睐的政策,并加强了其长期以来在非洲、拉丁美洲、加勒比地区的外交努力。尽管部分国家愿意在各个领域深化与北京的合作,但其它许多国家仍然对中国的意图和提议深表怀疑。
在国内,这一年中共对国家官僚机构的控制进一步巩固,党内权力继续集中在习总书记手中。为打击长期存在的腐败问题,化解政治不忠诚的担忧,习氏和小圈子的高层领导收紧了对党内基层的控制,并继续罢免政府和军队中的高级官员,有时甚至让他们消失。与此同时,中共在党内各级加强了对“政治纪律”的重视,引入了新的党内忠诚度测试,包括可能因“私下阅读、浏览、收听有严重政治问题的报纸、书籍、音像产品、电子阅读材料、在线材料”等简单行为而被免除党内职务。2024年,人民解放军(PLA)还宣布进行重大改组,提升太空、网络、信息能力的重要性,并创建了三支新的部队,由习氏统领的最高军事领导层更直接控制。
关键性的调查结果
- 作为努力巩固其控制党、国家、及军队的组成部分,2024年中共领导层出台了新的政治纪律和反腐败措施,针对从低阶党员到高级军官的所有人。习氏从体制顶层向党和军队受众传达了关于剩下的问题极其严重的紧迫信息,恢复了部分毛泽东的概念和口号,并强调政治忠诚和忍受困难的重要性。中国领导人认为,加强国内控制是实现其国内和国际目标的关键要素。
- 中国继续声称美国构成了日益加剧的战略风险。尽管2023年底达成双边协议,在军事通信、气候变化、打击芬太尼和其它毒品、人工智能(AI)、民间关系方面开展有限合作,但中国仍在继续努力对抗或削弱美国的政策,同时不改变自己的行为。在台湾、市场准入、资本、技术等问题上,双方仍然存在根本性的分歧。
- 2024年,中国加快努力从尽可能多的国家——重点是其称为“全球南方”的发展中国家——争取国际支持,呼应其对全球领导地位的主张、继续孤立和压制台湾的努力、以及其所冀望的经济合作形式。与此同时,对于美国及其众多盟友和伙伴为保护自身利益和既定的全球规范而采取的行动,北京试图将之描绘成是在破坏和平、稳定、繁荣的前景以及中国引领的国际共同进步的未来。(关于中国2024年在中东活动的信息,可参见第5章“中国与中东”。)
- 中国和俄罗斯承诺进一步深化联合对抗美国的行动。中国一直为俄罗斯在乌克兰的战争行径提供经济、外交、政治、及物质支持。中国还提供了卫星图像及俄罗斯正在用来重建其国防工业的各种军民两用材料——诸如武器部件、机床、微电子产品——同时声称在推动政治解决冲突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据报道,随着两国之间的国防合作不断加强,作为交换,莫斯科向北京提供了潜艇、航空、及导弹技术。
- 中国试图中和在欧洲业已恶化的战略关系,主要采用积极的言辞和深化合作的承诺来劝说欧盟和欧洲各国疏远美国,放弃尝试针对与中国之间的关系去风险。习氏试图将欧洲对中国的经济依赖重新定义为某种良性共生的副产品,淡化政治分歧,在建立某种更平等的国际体系方面强调所谓的共同利益。
- 中国在印度-太平洋地区破坏稳定的行为仍在继续。中国出动海军和海警去到日本管辖的尖阁群岛周围,并在东海日本领空附近飞行,相比之前的活动显示出显著的升级。在南海,中国的侵略行为在2024年升级到新的水平,中国海警(CCG)采取越来越激进、不安全、甚至暴力的措施,试图阻止美国的条约盟友菲律宾在其专属经济区(EEZ)行使合法权利。中国官方继续利用法律战策略,试图正常化他们通过胁迫和非法行动、优势武力和人数将其意志强加给该地区其它国家的行为。
第 II 部分:技术和消费品机遇与风险 / Technology and Consumer Product Opportunities and Risks
第 3 章:美中在新兴技术领域的竞争
美国已锁定与中国之间的长期战略竞争,以塑造迅速演化的全球技术格局。新兴技术领域的创新可能改变社会、创造新产业、培养新的依赖关系、并改变战争特点。无论哪个国家在关键技术——尤其是那些具有先发优势的技术——上取得领先地位,都将倾斜权力平衡占据优势,并在21世纪收获长远的经济利益。在习总书记的领导下,中国已认识到在这场竞争中抢占创新“制高点”会带来的潜在优势,已经在积极设计、实施、资助各种主导未来技术的项目。借助这些作法,北京希望其努力能够支撑起民族复兴,使国家强大、自给自足,能够抵挡其感知的来自美国及其盟友和伙伴的技术“遏制”。
中国一直致力于发展诸如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科学(QIS)、生物技术、电池储能系统等新兴技术。各行业争夺卓越人工智能的竞争依赖于成功地整合使能技术和构建模块,包括先进的芯片、计算能力、精心设计的算法模型、丰富的模型训练数据集。虽然美国在大多数与人工智能相关的领域都处于领先地位,但中国正在迅速进步,并展示出面临美国及其盟友的出口管制也能创新的某些能力。量子信息科学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它最终可能会产生范式转变的突破,使计算和遥感的速度和规模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量子突破可能衍生的技术将能够轻松破解现有加密、确保安全通信、快速且规模性地解决复杂计算、以及加速军事数据处理而在战场上提供决定性优势。部分专家认为中国在量子通信子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而美国在量子计算和量子传感方面保持领先。在生物技术领域,中国正在迅速缩小与美国在新型生物制药、基因组学、新材料应用方面的创新差距。此外,中国的生物制药公司已将其业务国际化,并融入到美国的药物开发和生物制造供应链中。最后,在很大程度上缘于大量持续的补贴,中国公司在电池储能系统领域已确立了全球领先地位。中国已经巩固了对大部分电池供应链的控制,从上游关键矿物的开采和加工到中下游电池组件和诸如电动汽车电池等最终产品的生产。
中国在这些新兴和基础技术领域确立领先地位的迅速进步给美国带来一系列的经济和国家安全担忧,从依赖和经济杠杆问题到对美国军事优势的潜在威胁。美国已经意识到与中国进行技术竞争的重要性,已大力改变了围绕关键技术——特别是半导体、先进计算、清洁能源——的政策环境。中国面临诸多挑战,包括美国的这些政策、国内经济不景气、以及国家主导的创新体系固有的低效性。不过,尽管面临这些挑战,中国快速的技术进步仍然威胁到美国的经济和军事领先地位,可能削弱太平洋地区的威慑和稳定,并打破全球力量平衡。
关键性的调查结果
- 中共优先在诸如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物技术、电池等关键性的新兴技术领域投入研究,目标是成为世界科技领先者。习氏押注中国对高科技产业的投资将释放“新的优质生产力”,超越依赖基础设施和低技术出口的旧增长模式,有助于实现在21世纪成为超级大国的目标。中国关注新兴技术的另一个动机是,在他们认为日益敌对的国际环境中,中国领导人希望在所谓的“瓶颈”技术领域实现自给自足,准备好应对与美国在台湾或其它突发事件上的潜在冲突。
- 中国以国家为中心的作法及对国内创新的大量投资映射出类似于可追溯到毛泽东时代的技术民族主义举措。在习氏统治下,这些努力得到了加强,因为中共试图对创新生态系统实施更严格的自上而下的控制,聚焦于打破对外国技术的依赖。
- 美国和中国势均力敌,某一方领先或落后取决于具体的关键新兴技术。在某些制造密集型技术上,比如先进电池和电动汽车,中国的各种努力使其企业取得了明显优势。
- 人工智能:中国正在快速发展人工智能,并投入了引人注目的资金。中国开发人工智能不仅出于更广泛地促进经济增长,也着眼于军事应用,比如自主无人系统、数据处理、决策、认知战争。不过,在人工智能竞争的各个关键领域,中国的成功喜忧参半。
- 先进半导体:美国及其志同道合的国家目前在驱动人工智能技术所需的先进半导体方面具有优势。中国正在积极努力解决此项不足。
- 计算和云计算:美国在总体计算和云计算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但几家中国公司也拥有显著的云计算能力。此外,云计算的性质加深了位于其境外的先进计算能力“泄漏”到中国的隐患。
- 人工智能模型:美国目前在开发强大的人工智能模型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中国正在进行多项政府主导和表面上是民间的努力,以开发先进的人工智能模型。
- 数据:数据对于人工智能的性能至关重要。就人工智能系统的数据而言,每个国家在收集、应用、可用性方面都具有某种程度的优势。中国明白数据对人工智能的价值,已采取积极措施提高其人工智能生态系统中优质数据的可用性。
- 量子技术:美国和中国都在大力资助量子计算、传感、通信的研究,这三个子领域共同构成量子信息系统。虽然量子信息系统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但将会产生重大的竞争和军事影响,如果实现商业上可行。中国通过支持安徽省一家大型国家实验室以及越来越多的国家支持的初创公司来推动量子研究。中国看起来是量子通信领域的早期领先者,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量子通信卫星,并通过量子密钥分发连接到两个地面站。在其它领域,中国看起来落后于美国,尽管中国科学家声称在破解加密通信系统和开发先进雷达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但那些说法很难证实。
- 生物技术:生物技术是另一项有潜力改变许多行业的关键新兴技术。中国致力于利用生物技术减少对美国农业的依赖,同时将中国企业植入美国的食品生产和供应链,涉及基因组、制药、其它生物技术。中国基因组和生物技术服务公司在美国拥有大量研究和市场,这些公司因此能够获得关键技术和数据。
- 先进电池:中国在电池供应链的每个环节都取得了相当大的优势,引领中国电动汽车和电池制造商的全球市场份额快速增长。中国在电池制造领域的近乎垄断,导致美国汽车制造商依赖上游供应商,同时,中国制造的电池储能系统正在美国电网和工业用户备用系统中安装,对美国的关键基础设施构成潜在威胁。
第 4 章:不安全和不受监管的中国消费品:执行进口法规和法律的挑战
电子商务销售的快速增长阻碍了美国努力确保从中国涌入市场的消费品的安全和合规性。这些新渠道,加上中国重新着力于将出口制造业作为经济增长的支柱,意味着中国工厂仍将是消费品领域的主要供应商。尽管过去20年来,由于加强了尽职调查和工厂车间监控,从中国采购的商品质量有所改善,但仍然存在重大的不合规现象,整体产品质量和安全性仍然达不到美国标准。许多无视制造业最佳常规的中国公司利用跨境电子商务渠道将产品直接发送给消费者,依据小额豁免得以让小包裹物件免税入境。美国入境口岸不断增加的小包裹数量,加大了潜在危险产品到达家庭和儿童之前被检测出来的难度。在习氏政权下,追究中国制造商和出口商的责任仍然很有难度,甚至几乎不可能。包括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在内的监管机构保护美国消费者的努力受阻于安全文件造假、小包裹运输增加、许多中国出口商不予回复。如果某件中国制造的产品造成伤害或危险,美国监管机构无权单方面下令立即召回该产品,而保护消费者的其它选项通常很有限。
准确的消费品进口数据对于执法至关重要,但越来越多的中国出口商正试图利用美国法律的漏洞,掩盖其进口产品的性质和/或来源,以逃避对中国产品的更高关税。小额免税入境为部分中国制造商提供了一种避免中国特定关税的手段。肆无忌惮的中国实体还利用进口渠道将芬太尼相关物料偷运到北美市场,助长了美国合成阿片类药物的非法供应。其它许多公司采用各种各样的非法和欺骗手段来降低或逃避美国的进口关税。自2018年以来,贸易虚开发票和其它违犯美国海关法规的行为愈演愈烈。贸易数据显示出某些国家已成为货物转运和通过绕行及相关策略来逃税的枢纽。然而,要量化逃税的总体额度仍然具有挑战性,而且很可能还有其它非法活动未被发现。这些掩盖进口产品的来源国和工厂的技俩给美国带来了风险,为阻止不安全的中国产品进入美国市场带来了额外的挑战。此外,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假冒产业所在地,不仅损害美国企业的利益,也让消费者面临更大的劣质仿冒品衍生的安全风险。
关键性的调查结果
- 中国着力继续发展制造业,导致工业产能过剩进一步加剧,并推动出口激增。过去10年,中国制造商的质量和可靠性总体上有所提高,部分归因于中国在国内加大执法力度以及外国公司加大尽职调查力度。然而,中国制造业的规模和活力意味着美国监管机构难以应对新出现的产品安全问题。新的在线平台和众多第三方电子商务卖家和经销商令这些问题更加复杂。
- 美国监管机构无力应对来自中国的大量进口物品,他们只能够检查其中的小部分,可能让许多不安全或非法商品得以每天进入美国市场。
- 肆无忌惮的中国卖家缺乏生产符合美国安全法规的高质量产品所需的谨慎、资质、和技能,从而让美国消费者更可能买到来自中国的不安全、假冒、劣质产品。中国生产商的这些欺骗性策略在诸如电池和医疗产品等行业尤其令人担忧,因为这些行业的缺陷产品可能会令人虚弱甚至致命。
- 美国进口监管机构面临重大的挑战来监控日益增长的中国电子商务货物量,这些货物通常依据小额豁免入境,即对价值低于$800美元的包裹免税。美国电子商务网站上小规模中国卖家的增多以及中国电子商务平台的日益普及,对美国的消费者以及执行安全法规和其它法律的能力构成日益增长的新型风险。数据不足、人员不足、数量庞大意味着这些货物更少受到仔细检查。
- 部分中国公司试图绕过正常的美国海关渠道以避开关税和其它美国法律。虽然海关欺诈的真实规模无从知晓,但部分行为者正在使用转运、绕行、进口值低估等非法手段来逃避缴纳关税。这些手法玷污了美国机构可获得的信息,增大了识别危险进口产品的难度。
第 III 部分:竞争与冲突 / Competition and Conflict
第 5 章:中国与中东
中东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地区,因其拥有丰富的能源,地处关键的贸易要冲,并且可能会接纳中国的建立替代性非自由世界秩序的努力。过去10年来,随着在中东的贸易和投资利益不断加深,中国还建立起各种外交伙伴关系,并试图将自己展现为地区争端的中立仲裁者,同时扩展在该地区的军事活动。从短期看,中国受益于其在中东的关系,重点是能源贸易连带为其国有企业获得基础设施合同。从长远看,北京的目标是扩大可再生能源和高价值出口品的市场份额,在争取全球领导地位的过程中获得支持者,并可能建立能够支持其军队增强力量投射的新前哨基地。因此,中国在中东的参与给美国政策制定者带来了一系列经济、规范、地缘政治挑战。
中国与中东的接触是选择性和交易性的,专注于推进其自身利益;北京似乎不大愿意在促进地区安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也不愿意实质性地出力解决持续的争端,包括最近的以色列-哈马斯战争。相反,中国似乎满足于当前免费享受美国及其盟友的地区安全公共设施——包括最近保护海上航运免受胡塞武装袭击——同时指责美国加剧了不稳定。中国还努力破坏美国与中东主要伙伴的关系,同时支持伊朗等敌对国家。中国利用伊朗的国际孤立,以大幅折扣价购买其近90%的出口石油,产生的收入相当于伊朗政府总预算的90%左右。中国公司对于伊朗无人机和弹道导弹计划的发展至关重要,为俄罗斯和胡塞武装使用的无人机提供军民两用部件。中国的战略谋士可能还认为,中东的动荡会让美国的部分注意力和资源从印度-太平洋地区转移开。
随着美国和中国之间的技术竞争加剧,中东正在成为中国的终端用户获取尖端技术的关键性利益相关者和潜在渠道。中国的科技公司在该地区已有数十年的市场存在,正致力于在该地区的富裕和欠发达国家部署电信设备和其它底层技术基础设施。人工智能和先进计算等新兴技术在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的各自雄心勃勃的国家战略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因为那些国家正寻求实现经济多元化,摆脱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卡塔尔等国家已投入巨额资金,建设国内技术产业和创新中心。中东将成为美中技术竞争的重要地区,无论是在伙伴关系和市场准入方面,还是在美国及其盟友和合作伙伴的技术控制有效性方面。
关键性的调查结果
- 在习总书记的任期内,中国与中东的接触有所扩大,部分原因是与美国的战略竞争加剧。在印太地区,中国显然是试图取代美国,巩固其主导地位,与之迥然不同的是,中东地区在中国领导人看来是棘手的安全挑战之源,他们主要看重的是那里的资源和经济潜力。虽然中国没有意愿和能力取代美国成为地区安全的主要贡献者,但它仍然渴望以美国的利益为代价来利用该地区,建立某种新型的、非自由的世界秩序。中国向该地区的专制政府提出在全球安全倡议下建立新的地区安全架构,并正在同时深化与美国的伙伴和对手之间的外交关系,以削弱华盛顿的影响力。
- 北京对以色列-哈马斯战争的反应既显示出其在中东地区的外交影响力有限,也表明了其利用地区紧张局势获取地缘政治利益的意愿。在美国和阿拉伯国家推动的以色列和哈马斯之间的谈判中,中国没有发挥显著的作用,并因其拒绝直接谴责恐怖组织10月7日的袭击,从而失去了中立行为者的信誉。中国没有参与保护海上运输免受胡塞武装袭击的联盟努力,并且违反国际海事法律和规范,拒绝让其部署在该地区的海军舰艇响应非中国船只的危难求救信号。相反,北京试图吸引阿拉伯国家,粉饰其自封的所谓“全球南方”领导者的形象,通过把自己描绘成巴勒斯坦民族解放的热心支持者并谴责以色列和美国是压迫者。
- 中国是该地区许多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过去5年来,中国与中东之间的贸易总额和直接投资增长速度超过了中国与世界其它地区的对应增速。中国受益于基础设施合同及对中东出口市场份额的扩大,不过其主要经济目标仍然是确保能源的稳定流动,中国40–50%的进口能源来自该地区。
- 中国和伊朗在反对美国主导的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方面有着相似的利益,但这种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权宜之交。正如其利用俄罗斯的外交孤立来获得能源交易的优惠条件一样,中国也在投机取巧地利用其消费市场从伊朗以折扣价购买石油,同时采用小额购买和空壳公司来竭尽全力地避免出现可受制裁的交易。
- 中国在中东的军事活动促进了其经济利益,同时也让解放军获得了作战经验,为将来更强大的军事存在奠定了基础。
- 中国正成为中东武器市场细分领域的全球竞争对手。中国对伊朗无人机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虽然美国财政部和商务部已对多家中国公司实施制裁,但中国企业在为伊朗提供无人机零部件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后者再把无人机出售给俄罗斯及其中东代理人,比如胡塞武装。中国继续直接或间接地向地区行为体提供技术,违反其自愿但不具约束力的遵守“导弹技术控制制度”(MTCR)的承诺。这包括中国的国有企业和非国有行为体继续不定期地秘密支持伊朗的弹道导弹计划。
- 海湾地区正成为美中技术竞争的新舞台,人们担心受制裁的中国实体与该地区诸多科技公司之间的密切联系可能会助长受美国出口管制的尖端技术的转让。海湾地区的国家和公司可能被迫在技术基础设施和合作关系上选择中国的技术生态系统还是美国及其盟友。中国制造监控技术的应用增多也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因其可能会提升独裁政府常用的镇压手法。
第 6 章:平整美中竞技场的关键性经济策略
中国的许多经济、技术、军事政策都是牺牲和悖逆美国及其盟友的利益。美国官员早就意识到,中国的非市场经济作法是以牺牲美国企业和工人的利益为代价,从而让中国企业受益,并导致供应链发生重大转变。然而,多年来人们乐观地认为,复杂而相互依存的全球经济可以遏制冲突,并有助于中国的自由化,这迟滞了美国的反应,将重点放在更狭隘的行业特定问题或更好地执行现有贸易规则上。类似地,尽管人们不时担心技术转让可能会帮助解放军的军事现代化,但直到最近还仅被视为该对武器和两用产品进行狭隘出口管制的问题,而没有作为理由来全方位挑战中国的创新生态系统或限制有助于增强中国技术能力的美国资本和专有技术的流动。如今,中国继续向全球市场大量出口产品,力图促进国内经济增长,同时追求新兴技术的发展,以主张其全球地缘政治利益并促进军事现代化。作为回应,美国的对华经济政策正在演变,以对抗中国以国家为主导的非市场行为。美国应对这些挑战的工具包括各种贸易政策方法,比如对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征收关税、对技术转让加以控制、限制可能促进中国敏感技术发展的对内和对外投资。
与此同时,对于这些措施的范围和落实仍然缺乏共识。由于缺乏一套总体目标和实现这些目标的综合策略,某些政策的实施目的相互矛盾,削弱了美国与中国展开经济竞争的力道。比如,虽然美国加强了对半导体等关键两用技术的控制,但直到最近才开始考虑限制美国对中国这些行业的对外投资。同时间,美国的出口管制已迫使中国芯片制造商将更多精力集中在传统芯片生产上。然而,传统芯片对于美国的商业和军事供应链也同样至关重要。因此,相关政策允许中国的非市场行为去主导该领域就与美国的战略目标不相协调。与国家安全战略不同,美国尚未制定出统一的战略来整合其经济安全通道。由于缺乏数据和分析能力,以及与关键盟友和合作伙伴的政策缺乏充分协调,美国经济安全战略的有效性目前面临着额外的限制。
关键性的调查结果
- 美国的贸易政策是一项重要工具可用来抵御中国的非市场经济行为,实现美国的供应链多元化,维护美国的经济安全。
- 由于缺乏连贯的贸易政策以及非中国进口产品中继续存在中国的增值部件,降低供应链风险的努力被削弱。
- 随着中国日益宣称自己是一个重要的军事强国,出口管制已成为美国的一项主要工具用来阻止中国直接获取关键两用产品以及国家安全敏感技术的升级。然而,若干操作上的挑战削弱了其有效性,包括关键盟友之间缺乏协调、合规挑战、执法不稳定。
- 虽然国会在2018年加强了美国的对内投资审查机制,但只是考虑而未实施对外投资的匹配规则。过去几年中,政策制定者积极探索建立一套对外投资审查机制。那样的机制将遏止美国从经济上扶持中国的先进技术雄心,诸如管理专业知识、专有技术、及资本的转让,美国现有的工具包尚未解决这些问题,包括尚未实施的行政命令。
- 缺乏关于美国贸易和投资流动的足够详细数据,对有效的政策范围确定和实施构成了严峻挑战。
- 七国集团和其他发达市场的经济伙伴已推行贸易措施,以解决中国的国家主导型经济造成的贸易扭曲问题;这些措施正在不断发展。他们还在探索平行的出口管制和对外投资审查政策,以限制关键技术的流动。有时候,美国难以与盟友保持一致,这样会削弱美国政策的有效性并让美国公司处于不利地位。
第 7 章:中国的新型控制、动员、适应措施
中国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和平与发展”时期,期间中共领导人感受到国际环境有助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实力增强、及国际影响力,其后中国领导层的观点发生了变化。习总书记现在认为,中国已进入国内外挑战加剧的时期,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更好地让党和国家准备好应对这段威胁和不确定性时期。在政治方面,中国领导人扩张了国家安全的概念,以增强党国的权力,建设国家安全,在基层推行控制社会的工具。某个被授权的安全机构警告中国公民跟外国人打交道时要高度警惕。这其中许多处心积虑的手法都与毛泽东时代的群众动员方法如出一辙。在军事方面,中国的武装部队改进了各种机制来调动现有人力、利用民营经济资源、引导公众为国防作贡献。其中一个项目是在企业内部建立“新型”民兵组织,成员是具有机器人、人工智能、无人系统等高科技领域相应技能的平民。在经济方面,中国已采取措施加强粮食和能源安全,建立重点粮食和石油储备,并将供应链转向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除追求人民币国际化以外,中国还在努力推动替代支付基础设施,作为将来绕过美国金融制裁的一种可能机制。
中国的为数众多、各式各样的举动是由多重目标驱动,包括希望抑制国内挑战,为更加动荡和不那么开放的国际经济环境作准备,调整姿态以有效应对与美国的长期战略竞争。同时,其中的许多举动是为增强中国在敌对行动中快速调动军队及适应恢复的能力。与5年前相比,最近的变化让中国作好了更充分的战争准备,同时也掩盖住通常预示某种迫切或近期调动的信号。这些变化已经改变了战略和作战环境,使之对中国有利,因为外部观察者监测传统警讯和指标的能力受到挑战,美国针对中国行动作出决策的时间被缩短。中国官员还可能认为,他们已经减轻了美国及其盟友在爆发敌对行动时可能通过制裁、封锁、贸易限制对其造成的经济损失,从而潜在降低了非军事政策选项及各种外部约束的威慑作用。
关键性的调查结果
- 中国领导人认为,他们已进入一个内部和外部威胁都更强烈的历史新阶段。这种威胁意识的提升催生出许多政策措施,以便让中共、中国社会、及军队更好地准备应对中共料想的更加敌对和不确定的时期。
- 过去几年,中国领导人加重了风险修辞,越来越多地援引“极端情景思维”这一概念,表明中国决策者在越来越多地考虑各种情景的潜在后果,包括他们可能在国际舞台上采取的各种行动的不同反响。与此同时,中共对台湾和美国的言论还没有升级到过去几十年中国发生冲突之前的程度,也没有升级到部分专家认为中国即将备战的程度。
- 中国正在继续其长期努力以解决粮食不安全问题。中国在5种主要粮食作物中有4种基本自给自足,尽管它越来越依赖玉米和小麦进口。第5大粮食作物(大豆)中国依赖进口,总体而言是重要的粮食净进口国。据信,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库存量居世界首位,且已采取措施使其大豆供应多样化,不再依赖美国,并减少大豆总消费量。
- 中国正在采取措施加强其能源安全,确保在无需进口的情况下,能够长期满足石油能源需求。煤炭是其发电的主要能源,中国基本实现了煤炭自给,并且已经发展起激增煤炭产量的能力以应对暂时性的干扰。或许是因为天然气不是其能源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中国似乎不太担心对进口的严重依赖,只有短期天然气储备。中国的交通运输严重依赖石油进口,似乎正在建立非常大的储备——估计可以供应一到两年。
- 中国正在采取措施加强其金融安全,挑战美元的全球主导地位,保护自己免受美国金融制裁,通过创造各种方案来替代美元结算的贸易及美国控制的金融支付系统。紧随俄罗斯入侵乌克兰被实施制裁以来,这些努力加快了步伐。虽然人民币还无法取代美元成为全球交易媒介,但中国正在开发这些工具,目的是让自己免受多种类型的美国金融制裁。
- 中共领导人已经形成了极其宽泛的国家安全概念,并扩展了其国内控制工具。这些包括日益强大的内部安全机构、重拾毛泽东时代动员群众的某些方法、努力利用公众进行监视和控制,还包括把公共安全任务外包给政府批准的“治安团体”。这种对安全的高度关注已经通过扩展相关法律基础设施而正式化,新法律将国家安全确定为涉及社会的几乎每个方面。
- 目前没有证据显示中国正在准备一场迫在眉睫的战争,但长久以来中国对其国防动员系统所作的各种改进无疑让其比5年前更加自信,为敌对行动准备得更好。其中许多措施缩短了中国所需的调动时间、以及从和平时期或灰色地带活动过渡到有效敌对行动所需的时间,可以理解为是准备台海冲突作战环境的各种努力。鉴于有关中国的公开来源数据越来越少,美国和国际观察人士将难以看到可能预示中国军事行动的警讯和指标,察觉指标后作出反应的时间会更短,可用于应对的非军事选项会更少。
第 8 章:中国不断演进的反干预能力及印度-太平洋盟友的作用
在过去20年中,中国投入了大量资金以能够在印太发生冲突时对抗美国及其盟友的军事行动。因此,在任何涉及条约盟友和/或安全伙伴的地区突发事件中,该地区的美国军队和基地都将面临来自解放军的重大威胁,并且任何相关冲突的结果都远不能确定。中国领导层认为美国军队在印太地区的存在、活动、及联盟承诺怀有敌意,因此解放军将大量精力集中在规划和训练上,以应对美国军队参与地区冲突的可能性。
中国的反击美国军事干预的计划要求其能够发现美军、挫败其行动、阻碍其依赖卫星和其它网络系统、摧毁前沿基地和远程基地。这些任务对应的最要紧的能力是解放军的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监视、侦察(C4ISR)网络、电子战(EW)资产、进攻性导弹部队。过去20年来,中国显著增强了这些能力,干扰或瘫痪对手的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监视、侦察系统的能力亦有提升,并拥有大量射程可对美军构成威胁的导弹。不过与此同时,解放军仍在努力应对支撑和维持其作战人员的各种问题。中国的政府、军方、学术界人士还提到,美国的军事发展趋势可能会削弱中国的反干预能力,比如美国的打击和导弹防御能力的演变、新的作战概念、美国与其印太盟友之间的合作加强。
美国组建的多个联盟是在印度-太平洋地区寻求安全、促进稳定的关键组成部分。这些联盟的地理通道是美国在印太地区保持其军事态势的重要元素,因为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的大多数美国防御基地都位于东道国。美国的盟友日本、菲律宾、澳大利亚都意识到中国的军事集结和侵略行动对其国家安全构成了日益严重的威胁,都正在深化与美国的防务合作。尽管如此,由于政治意愿和军队能力的差异,每个盟国可能愿意参与或支持的具体活动仍然存在分歧。随着美国不断增强应对中国侵略的能力,必须驾驭好这些合作参数在冲突期间的潜在差异,以及如何最好地调整其军事态势、各项能力、国防工业基础。
关键性的调查结果
- 解放军计划在发生地区冲突时反击美国及其盟友的潜在军事行动。自2000年代初期以来,中国领导层一直将美国在印太地区的军事存在和联盟活动视为威胁,并继续对美国深化盟友合作连同其在该地区扩大军事足迹的新进展表示担忧。
- 中国声称将军事捍卫其有争议的领土和海洋主张,这对美国在印太地区的盟友和安全伙伴构成威胁。如果中国领导层决定使用武力来推行其在南海或东海或关于台湾的主张,这种侵略行为会引发美国的防御承诺。
- 解放军继续在质量和数量上提升在发生冲突时对抗美国军事行动所需的军事能力,包括大量弹道和巡航导弹、防空系统、先进战斗机、海上部队、电子战能力。
- 解放军还为其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监视、侦察(C4ISR)体系开发出一套冗余和弹性架构,以保护其自身系统免受攻击,且越来越有能力干扰或瘫痪对手的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监视、侦察系统。中国在定向能武器和反卫星技术等反制C4ISR能力方面的进步可能会威胁到美国在和平时期或战争时期访问自己的C4ISR网络开展侦察、瞄准、其它职能的能力。
- 尽管解放军在一系列能力上有所提升,但在后勤和保障方面仍然面临挑战。在严酷的战场条件下,解放军的维护系统可能难以快速修复和补给其先进的平台和武器系统,从而影响到投射和维持战斗力的能力。
- 中国的军事专家意识到,美国及其盟友的军队正在适应解放军改进后的能力和兵力态势。他们观察到,美国及其盟友正在加强其导弹防御能力,同时也在努力提升打击中国军队的能力。他们还注意到,强调地理分散和跨作战领域协同整合的新作战概念也有助于提高美国及其盟友军队的生存能力。
- 美国在印度-太平洋地区的盟友正在调整他们的国防政策,以应对北京咄咄逼人的军事态势和活动。日本领导人担心可能发生的地区冲突,因此寻求增强日本的军事能力及与美国的互操作能力。菲律宾现政府将其与美国和其他伙伴的合作视为其应对中国在南海的军事和灰色地带威胁以及自身军事现代化工作的核心要素。澳大利亚寻求深化与美国——其主要防务伙伴——的安全合作,同时为可能出现的大国冲突重新部署自己的军队。尽管如此,盟友有兴趣与美国合作应对来自解放军的威胁并不必然蕴含着允许美国军队在冲突期间进入其基地或保证加入盟军的承诺。
第 IV 部分:台湾和香港 / Taiwan and Hong Kong
第 9 章:台 湾
中国在2024年对台湾采取的行动旨在表明对赖清德新政府的强烈不满,中共认为赖清德是“分裂分子”,挑战了北京“统一”台湾与大陆的愿望。中国对台湾执政的民进党(DPP)持续施加高度的军事、外交、经济压力,根据各种事件的发生时间采取行动,既是为了破坏民进党的领导地位,也是向那些表示支持更紧密两岸关系的反对派人士伸出橄榄枝。中国试图通过严厉谴责赖清德来劝阻台湾选民选举他,同时发动强大的影响和虚假宣传活动,声称投票给赖清德将导致战争。中共扩展了恐吓台湾的手段,包括在周边岛屿更多地动用中国海警(CCG)、制定惩罚“分裂分子”的新纲领、加强对前往大陆的台湾游客的骚扰。赖清德就职后不久,中国就在该岛周围开展了大规模军事演习,与过去两年的演习类似,旨在表明北京的敌对行动计划包括封锁方案。中国几乎每天都在入侵台湾的防空识别区(ADIZ)和水域。台湾通过美国的援助和自身的内部改革增强了防御能力,更加注重军事和社会的复原韧性。台湾军方继续采取显著措施来开发、制造、容纳非对称系统,增强对征召士兵和预备役军人的训练,但其内部因素和中国几乎每天的胁迫仍然在挑战此项进展。美国在继续处理积压的向台湾运送武器的承诺,但诸如F-16战斗机等多项大宗武器系统仍然受到延误的困扰。
尽管中国的态度咄咄逼人,但台湾充满活力且发达的经济在今年表现强劲,这要归功于全球对其生产的在人工智能和技术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高价值出口品的巨大需求。中国仍然是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虽然贸易和投资继续从大陆转向其他伙伴国家,2024年上半年台湾对美国的出口20多年来首次超过对中国的出口。在国际上,台湾一直寻求深化与志同道合的民主国家的接触。欧洲和印太诸多国家已表达了对台海和平与稳定的关注,尽管中国继续努力在外交上孤立台湾。中国还催促世界各国支持其所倾向的框架,即两岸关系是中国的内部事务并支持“统一”。美台关系依然保持富有建设性且稳固牢靠,美国继续以各种方式向台湾表达并提供坚定的支持,即使中国试图通过虚假宣传将美国描绘成不可靠的合作伙伴。
关键性的调查结果
- 赖清德当选总统表明他的政策得到了台湾民众的广泛支持;不过,民进党在台湾立法机构的失利可能会限制赖清德政府的议程。北京对于台湾行使自治权的反应是立即发表极端言论,以及调整政策以恐吓台湾。通过在法律上将“分裂主义”定义为在某些情况下可判处死刑的罪行,中国加大了对于台湾领导层连同其国际支持者的间接威胁。
- 中国拒绝与民进党新任总统直接沟通,并选择加强针对台湾的政治胁迫,表明民进党政府与大陆之间的冷淡关系将持续下去。相反,中共已经表明,它更愿意通过与反对党互动及干涉台湾的政治制度来绕过赖清德政府。
- 中国加强了在台湾周边的军事胁迫,旨在获取作战经验,削弱台湾军队的战备状态,并恐吓岛上居民同时将其不断增多的军事存在常态化。解放军在5月赖清德就职后立即在台湾周边启动了第二次命名军事演习,并于10月进行了后续演习,继续几乎每天都动用常规飞机、无人机、气球侵犯该岛的防空识别区。
- 北京还扩展使用所谓的“灰色地带”战术——模糊军事和非军事行动之间的界限——在海上和空中领域反对台湾,以执法和行政活动作伪装,试图宣传其声称的台湾和台湾海峡是其领土的说法。中国海警在5月解放军演习中发挥的强有力作用前所未见,表明中国海警可以增强解放军未来对台湾的行动。据报道,中国海警船只在解放军演习期之外也出现在台湾外岛周围,这也令人担忧,因其为更持久的存在奠定了基础,表明的企图是将“法律战”扩展到灰色地带活动。中国单方面修改台湾海峡民航线路也违背了2015年为缓解台湾安全担忧而作出的承诺,提升了发生空难的风险,助长了其取消中线的活动。
- 面对中国切断纽带的压力,台湾继续稳住其剩余的外交伙伴,同时深化与北美、欧洲、亚洲主要国家的非正式关系。北京动用各种手段和影响,努力让其他国家支持其虚假主张——即妄称的1971年联合国大会第2758号决议承认中国对台湾的主权是国际法问题,让他们发表声明支持中国统一台湾的目标。
- 2024年台湾经济表现强劲,人工智能推动对尖端芯片和其它高科技制成品的需求,带动出口激增、岛内股指上扬。这一增长发生在两岸贸易紧张局势加剧之际,中国财政部取消了台湾向大陆出口的134种产品的优惠关税豁免,此举是北京在赖清德就职后不到两周宣布。
- 2023年,台湾批准的对大陆的对外直接投资(FDI)同比下降39.8%,降至20多年来的最低水平。与此同时,台湾批准的对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同期飙升791%,达到$97亿美元,创历史新高。2024年4月,台湾积体电路制造公司宣布,在获得“芯片和科学法案”规定的$66亿美元联邦拨款后,将把其计划的在美投资扩大60%以上,达到$650亿美元。
第10章:香 港
在中国中央政府的影响下,香港树立起习总书记的“整体”国家安全观,损害了这座城市曾经充满活力的各种机构、公民社会、及商业环境。香港相对于大陆的自治权受到严重侵蚀,虽然迄今为止,这种侵蚀在公民权利上表现得远比商业环境上更为突出。香港的新国家安全法规,通常称为“第23条立法”,引入了新的模糊罪行,针对抗拒北京控制香港政治、宗教、民间社会组织的所有残存力量。大陆味国家安全法(NSL)的继续实施及“第23条立法”的强置——已经被用来进行新的抓捕,削弱了香港昔日的独特性。两部国家安全法中模糊定义的罪行营造出某种恐惧和不确定的氛围,意在胁迫香港人自我审查,否则将面临法律后果。随着被中共定性为煽动性活动的定罪增多,香港的政治参与和表达也随之萎缩,包括吟唱音乐剧“悲惨世界”中的“你可听见人民在唱响”以及穿印有短语“光复香港、时代革命”的T-恤衫。香港警方和中共特工试图通过骚扰流亡海外的活动人士及恐吓他们留在香港的家人来压制国际社会对此项主题的论说。本土和国际的新闻机构正在自我审查或离开。香港的700万居民继续享有比大陆人更多的自由——包括可自由兑换的货币以及相对不受审查的互联网和媒体——但前提是他们不要违反中共对政治异议的广泛而模糊的概念。
自从2020年“国家安全法”通过以来,香港作为国际商业中心的地位已退化,其经济已大幅下滑。随着香港扩展国家安全的定义,正常的商业活动——包括研究和尽职调查、与国际同僚的合作、基于事实的分析——面临各种限制。这些变化让人们质疑香港能否继续作为中国内地与世界之间的金融纽带。2024年,香港股市跌至象征性的低点,而全球贸易越来越多地绕过香港,转而使用中国内地港口。尽管2023年放宽了对新冠疫情的控制,但国际公司和外籍人士仍然继续撤离开香港。法律行业受到了显著影响,知名的国际律师事务所已经缩减了实体规模或者完全离开。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大陆的经济放缓在加剧,内地的商行和人员纷纷迁入香港,寻求设想中的可比机会。香港亲北京的领导层迫切需要新的经济增长源泉,对这些趋势表示欢迎。北京利用香港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地位,向中国科技初创企业注入资金,以推进其军事目标。香港的更为宽松的商业限制,在历史上支撑起香港作为全球法律和商业中心的地位,现在却被不法分子用来规避制裁和出口管制。虽然包括商界在内的社会知名人士对香港作为区域金融和贸易中心的地位仍持乐观态度,但那种地位是以一系列的自由和法治为基础,而北京正在忙碌地侵蚀其根基。
关键性的调查结果
- “第23条立法”的实施进一步为香港政府提供了压制任何异议的法律工具。香港曾经有别于内地的强大公民社会正在被侵蚀,取而代之的社会状态是:个人、宗教组织、新闻界必须自我审查,否则可能因之前受到法律保护的活动而面临刑事起诉。
- 香港的法治正受到威胁。随着“第23条立法”的实施,香港法院不再保持相对于政府的明确独立性,并且被当作武器。在香港47人案中,法院裁定10多名民主倡导人士涉嫌威胁国家安全,以及随后国际法学家辞职以示抗议,都表明香港司法完整性的降低。
- “第23条立法”的实施给香港的企业带来了不确定性。公司和商业人士可能因开展研究、国际合作、尽职调查等正常的商业活动而面临刑事定罪。
- 香港压制性的新安全制度不仅威胁到香港居民,还危及身在香港的外国商业人士,并通过其域外应用,被作为棍棒来镇压包括身在美国的海外活动人士。
- 中国公民和企业涌入香港的劳动力和经济圈,推动了北京将香港和澳门与附近的9个中国大陆城市整合到更广泛的大湾区经济中心的雄心。
- 香港已成为帮助俄罗斯和其他对手逃避制裁、规避出口管制的全球网络中的关键转运节点。这削弱了美国及其盟国政府努力推进各项重要国家安全利益的效用,并让西方投资者、金融机构、及公司在香港开展业务时面临金融和声誉风险。
The Commission’s 2024 Key Recommendations / 委员会2024年的关键性建议
委员会认为其向国会提出的32项建议中有10项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完整的建议清单见第733页的报告结论。
委员会建议:
- 国会设立并资助一个类似于曼哈顿计划的项目,致力于全速推进并取得通用人工智慧(AGI)的能力。通用人工智慧通常被定义为在所有认知领域都匹敌或超越人类能力的系统,并且可在每项任务中取代最敏锐的人类思维。委员会向国会建议的具体行动包括:
- 为行政部门提供广泛的多年期合同权利,并为领先的人工智能、云计算、数据中心公司等提供相关资金,以对应于美国通用人工智慧之领导地位目标的速度和规模推进既定政策;以及
- 指令美国国防部长将国防优先和分配系统“DX评级”划定给人工智能生态系统中的项目,以确保该项目取得国家优先权。
- 对于通过网上市场销售的进口商品,国会剔除掉“1930年关税法”第321条(也称为“小额”豁免),该条款允许价值低于$800美元的商品免税进入美国,而且实际上监管检查也较为宽松。国会应该为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提供足够的资源,包括人员和技术,用于实施、监控、及执行。
- 国会考虑立法,对于美国商务部实体名单上的中国公司、或者美国财政部“非特别指定国家(SDN)中国军工联合体公司名单”或美国国防部“中国军工公司”名单上被认定为中国军工企业者,取消相关投资的联邦税收支出。未来将取消的税收支出包括特惠的资本利得税率、资本损失结转条款、附带权益的处理。
- 为提升出口管制的有效性,国会应该:
- 提供必要资源,聘请更多内部专家,提高美国商务部工业和安全局(BIS)的分析和执法能力;设立部长研究员计划,更有效地吸引跨部门人才;扩展与国家实验室的伙伴关系;增加数据和数据分析工具的获取渠道,包括获取专有数据集和现代数据分析系统;为出口执法办公室聘请更多特工和分析师。
- 修改“出口管制改革法案”,规定在向实体名单上的机构——包括“外国直接产品规则”下罗列者——颁发出口许可证后30天内,工业和安全局须向相关的国会委员会提供批准该项许可证的所有相关信息,须遵守美国法典第50款第4820(h)(2)(B)(ii)节对进一步披露的限制。
- 指令总统:
- 指定一名高级官员协调政府各部门的努力,优先考虑对美国出口管制举措的双边和多边支持;以及
- 设立一个联合跨部门工作组,向国家安全顾问汇报并受其监督,有自己的预算和人员,评估各种方法以实现限制中国获取和开发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风险的先进技术的目标。该工作组应包括来自美国商务部、国防部、国务院、财政部、能源部、以及情报界和其它相关机构的指定人员。该工作组应评估现有出口管制的有效性,就设计新的管制和/或采用其它工具以最大化其作用同时减小对美国及盟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提出建议,并基于美中技术竞争的长期重要性来建议新的权限、机构、或国际安排。
- 将“保护信息和通信技术及服务供应链”行政命令纳入法典,以确保随着该项权限得到更有力的运用,对其行政命令地位的质疑不会限制工业和安全局的实施决定或实施延迟。
- 国会考虑立法:
- 要求事先批准并持续监督中国参与在美国开展业务的生物技术公司,包括研究或其它相关交易。该类批准和监督工作应由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跟其它对应政府实体协商后进行。在识别中国实体或利益在美国生物技术领域的参与时,国会应涵盖下列公司和个人:
- 从事基因组研究;
- 评估和/或报告基因数据,包括用于医学或治疗目的或者遗传记录文件;
- 参与药物开发;
- 与美国学院和大学有合作;以及
- 与联邦、州、或地方政府或机构部门有合作。
- 支持联邦政府对美国生物技术的重大投资,涵盖美国实体在技术开发周期和供应链的各个层面,从基础研究到产品开发和市场部署,包括对中间服务能力和设备制造能力的投资。
- 要求事先批准并持续监督中国参与在美国开展业务的生物技术公司,包括研究或其它相关交易。该类批准和监督工作应由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跟其它对应政府实体协商后进行。在识别中国实体或利益在美国生物技术领域的参与时,国会应涵盖下列公司和个人:
- 为保护美国经济和国家安全利益,国会考虑立法限制或禁止进口中国实体控制的某些技术和服务,包括:
- 具有(i)灵巧(ii)移动(iii)智能等先进能力的自主人形机器人;以及
- 涉及远程服务、保养、或监控能力的能源基础设施产品,比如支持电网的负载平衡和其它电池、用作工业设施和/或关键基础设施备用系统的电池、以及变压器和相关设备。
- 国会指令政府在行政部门内设立对外投资办公室,监督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令人担忧的国家的投资。该办公室应配备专职人员及相应的资源,以负责:
- 对于被美国确定为对国家或经济安全构成威胁的技术,通过基于行业的方法禁止对外投资;
- 扩大涵盖的行业名单,达到对外投资限制与出口管制相互协调的目标。随着各种创新的出现,该办公室应该与相关机构协调,确定和完善涵盖的技术清单;以及
- 针对不禁止投资的行业制定更广泛的强制性通知计划,以便政策制定者积累必要的可见性,以识别潜在的高风险投资及对美国的国家或经济安全构成威胁的其它行业。除直接投资以外,通知制度还应该捕捉被动投资流,以帮助为扩大禁令至涵盖证券投资的辩论提供信息。
- 国会修改“消费品安全法”:(1) 授予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CPSC)单方面强制召回的权利,针对的产品是中国卖家没有回应该委员会的提供更多信息或主动召回的要求,且委员会有证据表明产品存在重大危害,即未遵守委员会的规则、法规、标准、或禁令,或者对公众构成重大伤害风险;(2) 将中国电子商务平台归类为分销商,以便对这些平台上销售的产品可实施召回和其它安全标准。
- 国会废除对中国的永久正常贸易关系(PNTR)。永久正常贸易关系地位让中国得以享受与美国盟友相同的贸易条件,尽管存在知识产权盗窃和市场操纵等行为。废除永久正常贸易关系可能会重新引入对中国贸易行为的年度审查,让美国有更多筹码来应对不公平的贸易举动。此举将标志着转向更加强硬的贸易政策,旨在保护美国各产业和工人免受经济胁迫。
- 国会指令国家情报总监办公室在180天内进行机密评估,并向国会汇报其调查结果,评估情报界(IC)准确监测某些战略性非军事指标——这些指标可表明中国正在为即将发生的冲突作准备——的能力,以及中国日益缺乏透明度在何种程度上影响到情报界监测这些信息的能力。评估应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 情报界监控以下事项的能力:
- 中国的能源储存地点和储备率,特别是原油、煤炭、天然气;
- 生产从民用转向军用产业;
- 中国的国防动员系统;以及
- 中国的战略储备及其组成和位置;
- 情报界与农业和贸易方面拥有技术专长的非标题-10和标题-50联邦机构协调配合的能力,以监控中国的粮食和能源储备以及任何可能预示为潜在冲突作准备的衍生指标;
- 情报界目前的地理空间情报态势是否足以弥补中国开源信息的缺失;以及
- 建立能源战略预警系统的可取性和可行性,该系统涉及各个相关实体之间的协调,包括国家地理空间情报局和美国能源部、商务部、国务院、及财政部。
- 情报界监控以下事项的能力:
Comprehensive List of the Commission’s 2024 Recommendations / 委员会2024年建议的综合清单
第 II 部分:技术和消费品机遇与风险 / Technology and Consumer Product Opportunities and Risks
第 3 章:美中在新兴技术领域的竞争
委员会建议:
- 国会设立并资助一个类似于曼哈顿计划的项目,致力于全速推进并取得通用人工智慧(AGI)的能力。通用人工智慧通常被定义为在所有认知领域都匹敌或超越人类能力的系统,并且可在每项任务中取代最敏锐的人类思维。委员会向国会建议的具体行动包括:
- 为行政部门提供广泛的多年期合同权利,并为领先的人工智能、云计算、数据中心公司等提供相关资金,以对应于美国通用人工智慧之领导地位目标的速度和规模推进既定政策;以及
- 指令美国国防部长将国防优先和分配系统“DX评级”划定给人工智能生态系统中的项目,以确保该项目取得国家优先权。
- 国会考虑立法:
- 要求事先批准并持续监督中国参与在美国开展业务的生物技术公司,包括研究或其它相关交易。该类批准和监督工作应由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跟其它对应政府实体协商后进行。在识别中国实体或利益在美国生物技术领域的参与时,国会应涵盖下列公司和个人:
- 从事基因组研究;
- 评估和/或报告基因数据,包括用于医学或治疗目的或者遗传记录文件;
- 参与药物开发;
- 与美国学院和大学有合作;以及
- 与联邦、州、或地方政府或机构部门有合作。
- 支持联邦政府对美国生物技术的重大投资,涵盖美国实体在技术开发周期和供应链的各个层面,从基础研究到产品开发和市场部署,包括对中间服务能力和设备制造能力的投资。
- 要求事先批准并持续监督中国参与在美国开展业务的生物技术公司,包括研究或其它相关交易。该类批准和监督工作应由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跟其它对应政府实体协商后进行。在识别中国实体或利益在美国生物技术领域的参与时,国会应涵盖下列公司和个人:
- 为保护美国经济和国家安全利益,国会考虑立法限制或禁止进口中国实体控制的某些技术和服务,包括:
- 具有(i)灵巧(ii)移动(iii)智能等先进能力的自主人形机器人;以及
- 涉及远程服务、保养、或监控能力的能源基础设施产品,比如支持电网的负载平衡和其它电池、用作工业设施和/或关键基础设施备用系统的电池、以及变压器和相关设备。
- 对于政府正在进行的关于“联网汽车”的规则制定工作,国会鼓励其涵盖由中国实体生产的工业机械、物联网设备、装置器具、其它联网设备,或者是其中含有可远程或通过物理更新来访问、检修、维护、更新的中国技术。
- 国会通过立法,禁止向战略技术领域的中国投资者授予董事会席位和信息权。允许外国投资者在美国科技初创公司的董事会中占有席位和观察员席位,为他们提供了敏感的战略信息,可能被用来获得竞争优势。禁止这种作法将保护知识产权,确保美国的技术进步不受损害。还可降低企业间谍活动的风险,维护美国在新兴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
- 国会确定:
- 美国政府将单方面或与关键的国际合作伙伴一起寻求垂直整合量子技术的开发和商业化。
- 联邦政府对量子技术的投资会支持技术开发周期和供应链的每个层面,从基础研究到产品开发和市场部署,包括对中间服务能力的投资。
- 科学技术政策办公室与相关机构和专家协商,制定出量子技术供应链路线图,确保美国协调对外投资、美国关键供应链评估、美国外资委员会(CFIUS)的活动、以及联邦政府支持的研究活动,以确保美国与关键的盟友和合作伙伴一起引领此项关键技术,而不会推进中国的能力和发展。
第 4 章:不安全和不受监管的中国消费品:执行进口法规和法律的挑战
委员会建议:
- 对于通过网上市场销售的进口商品,国会剔除掉“1930年关税法”第321条(也称为“小额”豁免),该条款允许价值低于$800美元的商品免税进入美国,而且实际上监管检查也较为宽松。国会应该为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提供足够的资源,包括人员和技术,用于实施、监控、及执行。
- 国会修改“消费品安全法”:(1) 授予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CPSC)单方面强制召回的权利,针对的产品是中国卖家没有回应该委员会的提供更多信息或主动召回的要求,且委员会有证据表明产品存在重大危害,即未遵守委员会的规则、法规、标准、或禁令,或者对公众构成重大伤害风险;(2) 将中国电子商务平台归类为分销商,以便对这些平台上销售的产品可实施召回和其它安全标准。
- 国会指令美国国土安全部和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与美国商务部联合开发能够识别进入美国的产品所含零件、成分、材料真实来源的评估工具,以防止逃税,并在全球供应链日益复杂的情况下限制安全风险。
- 国会要求美国贸易代表与美国商务部、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其它相关实体协商,在90天内准备一份关于“美国-墨西哥-加拿大贸易协定”生效以来运作情况的综合报告,须提供以下方面的数据和信息:
- 中国相关的在墨西哥和加拿大的投资,他们所生产商品的具体信息,那些商品如何以成品或其它产品的零部件形式进入美国市场;
- 中国所生产商品去到墨西哥和加拿大的贸易流向,以及该种贸易流向的变化情况;
- 运到墨西哥和加拿大的中国所生产商品的价格,通过那些国家运往美国的产品的价格,那些价格与直接运往美国市场的该类商品价格的关系;以及
- 墨西哥和加拿大针对中国生产的产品(包括通过第三国市场转运的产品)所采取的贸易执法行动,以及相关行动与美国贸易执法行动的关系。
- 国会修改适用的法律,要求在线市场在产品清单上清楚地披露中国所生产商品的制造商名称、实际地址、及联系信息。在线市场还应该被要求清楚地显示警告标签,说明该产品是在不符合美国消费者安全标准的国家制造。
- 国会指令美国政府问责局调查从中国进口的消费品和医疗器械的安全测试认证的可靠性。
第 III 部分:竞争与冲突 / Competition and Conflict
第 5 章:中国与中东
委员会建议:
- 国会指令国家情报总监办公室在6个月内制作并向美国财政部提供一份过去5年间中国购买伊朗石油的详细研究报告。该项研究应该包括对中国利用转运点和空壳公司来避免制裁的分析。国会还应该指令,财政部必须在收到研究报告后6个月内确定是否存在可制裁的活动,并将其调查结果报告给国会。
- 国会指令国际海事组织(IMO)理事会的美国成员利用他们的发言权和投票权要求中国遵守其在国际海事组织公约下的条约义务,包括遵守自动识别系统应答器使用的安全规定。
第 6 章:平整美中竞技场的关键性经济策略
委员会建议:
- 国会考虑立法,对于美国商务部实体名单上的中国公司、或者美国财政部“非特别指定国家(SDN)中国军工联合体公司名单”或美国国防部“中国军工公司”名单上被认定为中国军工企业者,取消相关投资的联邦税收支出。未来将取消的税收支出包括特惠的资本利得税率、资本损失结转条款、附带权益的处理。
- 为提升出口管制的有效性,国会应该:
- 提供必要资源,聘请更多内部专家,提高美国商务部工业和安全局(BIS)的分析和执法能力;设立部长研究员计划,更有效地吸引跨部门人才;扩展与国家实验室的伙伴关系;增加数据和数据分析工具的获取渠道,包括获取专有数据集和现代数据分析系统;为出口执法办公室聘请更多特工和分析师。
- 修改“出口管制改革法案”,规定在向实体名单上的机构——包括“外国直接产品规则”下罗列者——颁发出口许可证后30天内,工业和安全局须向相关的国会委员会提供批准该项许可证的所有相关信息,须遵守美国法典第50款第4820(h)(2)(B)(ii)节对进一步披露的限制。
- 指令总统:
- 指定一名高级官员协调政府各部门的努力,优先考虑对美国出口管制举措的双边和多边支持;以及
- 设立一个联合跨部门工作组,向国家安全顾问汇报并受其监督,有自己的预算和人员,评估各种方法以实现限制中国获取和开发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风险的先进技术的目标。该工作组应包括来自美国商务部、国防部、国务院、财政部、能源部、以及情报界和其它相关机构的指定人员。该工作组应评估现有出口管制的有效性,就设计新的管制和/或采用其它工具以最大化其作用同时减小对美国及盟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提出建议,并基于美中技术竞争的长期重要性来建议新的权限、机构、或国际安排。
- 将“保护信息和通信技术及服务供应链”行政命令纳入法典,以确保随着该项权限得到更有力的运用,对其行政命令地位的质疑不会限制工业和安全局的实施决定或实施延迟。
- 国会指令政府在行政部门内设立对外投资办公室,监督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令人担忧的国家的投资。该办公室应配备专职人员及相应的资源,以负责:
- 对于被美国确定为对国家或经济安全构成威胁的技术,通过基于行业的方法禁止对外投资;
- 扩大涵盖的行业名单,达到对外投资限制与出口管制相互协调的目标。随着各种创新的出现,该办公室应该与相关机构协调,确定和完善涵盖的技术清单;以及
- 针对不禁止投资的行业制定更广泛的强制性通知计划,以便政策制定者积累必要的可见性,以识别潜在的高风险投资及对美国的国家或经济安全构成威胁的其它行业。除直接投资以外,通知制度还应该捕捉被动投资流,以帮助为扩大禁令至涵盖证券投资的辩论提供信息。
- 国会废除对中国的永久正常贸易关系(PNTR)。永久正常贸易关系地位让中国得以享受与美国盟友相同的贸易条件,尽管存在知识产权盗窃和市场操纵等行为。废除永久正常贸易关系可能会重新引入对中国贸易行为的年度审查,让美国有更多筹码来应对不公平的贸易举动。此举将标志着转向更加强硬的贸易政策,旨在保护美国各产业和工人免受经济胁迫。
- 国会指令相关部门和机构采取以下行动,扩大数据收集和透明度举措,以了解流入中国的投资体量和类型:
- 修改“国际投资和服务贸易调查法”,要求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公布更详细的基于国别的美国对华直接投资的行业细分,要求美国财政部公布基于国别的美国对华证券投资的年度行业细分。证券投资行业应该比商务部提供的直接投资行业更具体。此外,国会应要求财政部公布基于国别的对华证券投资——不包含行业细分的——季度更新。
- 就公布基于国别的直接投资结果的可行性和方法,要求美国商务部制作一份报告,其中离岸避税天堂和公司注册地没有收到的数千亿美元,资金的真实去向将得到准确识别。
- 国会指令政府对违反制裁的中国金融机构实施制裁,包括那些被证明在支持俄罗斯军事工业或与其合作、或者协助购买伊朗石油的机构。
- 鉴于其中某些材料周期性且越来越频繁地从中国网站上被删除,国会指令行政部门资助创建和运行定期更新的永久数据档案,亦即中国互联网的部分快照系列。在过去10年中,外国分析人士利用开源中文材料来洞察当前政策的各个方面以及未来军事、外交、经济战略的内部(但非机密)讨论。信息将存储在永久数据档案中,政府和私营分析人士都可以访问。
- 国会考虑立法为美中经济关系设定优先事项和目标。这些政策优先事项和目标应该包括:
- 更新现有的贸易和经济工具,确保其在应对中国非市场经济政策上的及时应用且实用有效;
- 限制美国经济和安全依赖于由中国控制、在中国运营、或受中国影响的公司所提供的关键和新兴产品、技术、服务构成的供应链;
- 加强行政部门对国会的责任制,提高行动的透明度,以确保政府行动协调,宪法第(I)款第8节设定的国会权力得到尊重;
- 优先考虑国内生产和就业,同时也须认识到在适当情况下与朋友和盟国协调和调整政策的必要性;
- 采取行动处理中国由其政策和行为引发的产能过剩问题;以及
- 增强美国经济的韧性,确保其取得关键的投入和技术。
- 国会通过立法,取消在美国对外贸易区(FTZ)经营的实体享受零关税或较低关税的资格,如果产品是从中国或其附属或投资的实体进口到对外贸易区,然后再出口。
- 国会相关委员会举行听证,评估与其他志同道合的国家建立贸易防御联盟的可取性和可行性,以化解第二次中国冲击的风险。那样的联盟将寻求协调政策,以应对中国最近受补贴的低价材料和制成品的出口提速。
第 7 章:中国的新型控制、动员、适应措施
委员会建议:
- 国会指令国家情报总监办公室在180天内进行机密评估,并向国会汇报其调查结果,评估情报界(IC)准确监测某些战略性非军事指标——这些指标可表明中国正在为即将发生的冲突作准备——的能力,以及中国日益缺乏透明度在何种程度上影响到情报界监测这些信息的能力。评估应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 情报界监控以下事项的能力:
- 中国的能源储存地点和储备率,特别是原油、煤炭、天然气;
- 生产从民用转向军用产业;
- 中国的国防动员系统;以及
- 中国的战略储备及其组成和位置;
- 情报界与农业和贸易方面拥有技术专长的非标题-10和标题-50联邦机构协调配合的能力,以监控中国的粮食和能源储备以及任何可能预示为潜在冲突作准备的衍生指标;
- 情报界目前的地理空间情报态势是否足以弥补中国开源信息的缺失;以及
- 建立能源战略预警系统的可取性和可行性,该系统涉及各个相关实体之间的协调,包括国家地理空间情报局和美国能源部、商务部、国务院、及财政部。
- 情报界监控以下事项的能力:
第 8 章:中国不断演进的反干预能力及印度-太平洋盟友的作用
委员会建议:
- 国会指令美国国防部在60天内就解放军目前的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监测、侦察(C4ISR)能力及其电子战(EW)能力(包括电子攻击和电子防护能力)编制一份机密净评估报告。报告应检查美国的反制C4ISR和反制EW的能力,评估美国的相关能力的适应性,识别反制C4ISR和反制EW的缺口,并提供选项以弥补缺口。在报告完成后60天内,美国国防部长应将其提交给国会相关委员会并简要介绍调查结果。
- 国会指令国家情报总监办公室会同美国国防部、商务部、财政部、其它相关机构,对中国军事工业的潜在技术瓶颈进行全面审查,并制定计划,与盟友共同实施控制,以减缓中国的军事发展。
- 国会再次将太空指定作为战略竞争领域,包括对商业航天产业进行核查,确定是否需要监管更新,以确保美国商业航天产业能够尽快创新,同时将安全作为最优先考量。
第 IV 部分:台湾和香港 / Taiwan and Hong Kong
第 9 章:台 湾
委员会建议:
- 国会修改1976年“武器出口管制法”,将台湾列入“北约+”受援国名单。
- 国会设立“台湾盟友基金”,仅向与台湾有正式外交关系的国家提供外援。任何国家每年获得的金额不得超过拨款的15%。与台湾不再有外交关系的国家将立即失去获得这笔资金的资格。
第10章:香 港
委员会建议:
- 国会要求政府确定是否存在合理的理由可得出结论,应根据“爱国者法案”第311条将香港特别行政区指定为主要洗钱关注点(PMLC)管辖区,缘于其日渐变成为逃避制裁的中央枢纽及向俄罗斯、伊朗、北韩转移非法资金和技术的转运中心。
- 国会指令美国财政部与美国国务院和商务部协调,向国会相关委员会提交一份报告,评估在香港运营的美国和外国金融机构的能力,能否识别和阻止向俄罗斯、伊朗、其它受制裁国家和实体转移产品、技术、及资金的交易,这些交易违反了美国的出口管制、金融制裁、及相关规则。报告应该:
- 评估香港在协助向俄罗斯、伊朗、其它敌对国家、及中国大陆转移出口管制禁止的产品和技术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 评估香港在协助违规的贸易和金融交易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这些交易违反了美国针对俄罗斯、伊朗、其它受美国金融制裁的国家和实体所实施的制裁;
- 检查香港的国家安全法是否限制了金融机构坚守关于反洗钱和了解客户程序的全球标准;以及
- 描述香港和美国当局在执行出口管制和制裁规则方面的合作程度。
Above contents are partially translated from / 以上内容节选翻译自:https://www.uscc.gov/sites/default/files/2024-11/2024_Annual_Report_to_Congress.pdf